宋艾凌
撰稿協力:胡瑞真 陳秋語 劉亦玲 闕巧涵 謝愛昀 高樹邦
如果未來的我們沒有成為研究生踏入社會,這就是人生最後一個暑假了?這麼講太可憐了,誰說以後就不能出去玩?噓,年輕人最怕被冠上遊手好閒的頭銜......自己想要的事情自己規劃,就說長大了,你們管不著了吧?再者,默契這麼好,同學怎麼不相約一下?
六月底"誓言要去尋找水草豐美之地"時,就已得知另外一批人(陳秋語 劉亦玲 闕巧涵)要過去外蒙,這批人在出發前也曉得謝愛昀要去,儘管他們沒有一起策劃行程,中國那麼大,這兩組人巧遇在北京。在’’獨行俠文化’’下的影響,彼此在系上相見機會不多,就算共同修習某堂課似乎也要相約出席才能碰個面,依稀耳聞某某去蒙古或某某某從哪裡回來,通常是三四手消息。回到台灣之後,我發現胡瑞真的臉書有內蒙古的照片,大吃一驚,她離開蒙古那天就是我們到達蒙古的當天嘛。什麼時候蒙古旅遊變成潮流了......又過了幾個禮拜,拜臉書所賜,看到高樹邦的動態「在蒙古上網」,怎麼你也去了?我們幾個在蒙古來來去去簡直像是約好的一樣。7個北藝美術系大四的學生跑去蒙古,五種不同的路線,甚至在旅途中巧遇。一張與天際線的合照說不完路上的點點滴滴,囉哩囉嗦的旅事都在這裡。
官辦菁英之旅
胡瑞真
時間:2010/7/10~7/20
位置:中國境內的內蒙古。錫林浩特、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
語言:中文。為方便殺價,胡瑞真練了一口大陸腔普通話
旅遊乃是一種機緣:抱著想要脫離現實享受十天不同的生活, 報名內政部蒙藏委員會的徵選, 去內蒙古見識廣大中國內陸,關掉台灣的手機,拋下台北,跟隨中共高幹去旅行。
媽媽怎麼說:「好啊,去啊。」
食: 行程中內蒙古教育廳多於飯店宴請,每次都是一大桌十個人都吃不玩的菜,或是當大家都飽了的時候發現其實還有菜一直來,絕對不會餓到!當我提到我在內蒙吃到很貴的羊排,胡瑞真發出驚呼,我以為那是羨慕的意思,殊不知她說"哇……我們好像天天都是這種東西.."而且每餐都有蒙古鹹奶茶,越喝越習慣,最後都還帶了即溶包回台灣哩!
衣:比照台灣,沒有特別喬裝或打扮。
住:兩人一房。你可以想像的內地版高級飯店。
行:台北—北京(在香港轉機),錫林浩特-呼和浩特,鄂爾多斯─北京 à飛機
當地旅遊的交通,全團20多人由45人大巴接送。大陸方面派出教育部高層接待,車上除了台灣學生和司機之外還有大陸大學教授或學生擔任的導遊一名。此行吃好住好招待周到,除了機票和個人花費之外其他花費皆由蒙藏委員會支出
高速公路上塞車嚴重,牛車卡車轎車貨車動彈不得,蔚為奇觀。
天:天氣相當好,沒下雨,乾熱。氣溫跟台灣差不多,晚上涼快舒適。
地:城市的風景都灰濛濛一片。唯錫林浩特草原和鄂爾多斯例外,她是以前蒙古的首都(現在的政治中心是呼和浩特),鄂爾多斯現在是現代大城市,都市規劃比呼和浩特新穎許多,處處可見設計摩登的房子。呼和浩特的內蒙古博物院很大很新,但外觀簡直是澳門博物館的雙胞胎兄弟。
包頭市郊的武當召是藏傳佛教的寺廟,一層一層爬上去,每層都介紹不同領域的知識,最高層是醫學,氣勢莊嚴壁畫華美,深受壁畫及繪製古法感動的胡瑞真都想去當喇嘛了。
人:由內政部蒙藏委員會主辦的營隊,徵選來自各大學生的報名,主要挑選條件為有跟內蒙古地方大學合作交流之締約學校之學生,若是有剩餘名額再挑選非合作學校學生遞補。
在呼和浩特,他們跟內蒙古的大學學生交流,是行此行的主要目的,這些大學生還帶他們參觀校園,內大學生更熱情的當地方向導去附近的夜市。北方人的外表看起來比實際年紀操老一點,與胡瑞真比較熟的是一個內蒙古大學中文系的蒙古族男生,個性相當靦腆。在內蒙古交流時,他們常會驚訝於「台灣人普通話講得真好」,而且在流行文化上他們也很喜歡台灣的偶像。此後的交流或許將在臉書上繼續。此觀光團每到一個點就會跟當地的大學生交流會面,再由這些大學生接待他們,只有在錫林浩特沒有做交流,因為當地學府較少。除了行程中一定要出席與各學校的晚宴之外,晚上的時間都可以自行吃喝玩樂。
動物:馬,騎馬是一定要的。
歸鄉後:做簡單圖片報告和出席發表會對蒙藏委員會做口頭報告,雖然花了些時間用InDesign整理,但也算感謝這次充實的旅行,內蒙古太迷人,一定都想再去一次。
同床異夢三人行
陳秋語 劉亦玲 闕巧涵
位置:蒙古國。
烏蘭巴托、哈喇和林、車車、庫蘇股勒、特爾金白湖、木倫、庫蘇古勒湖、色楞格河、布爾根布、爾登特。戈壁沙漠。
時間:2010/7/2~8/7,7/2飛機到北京,7/3搭一天半的火車到蒙古首都烏蘭巴托,中間陳秋語和劉亦玲去了兩段共19天的吉普車旅行,闕巧涵10天,7/30再度坐一天半的火車回北京,8/7回台灣。
語言:身體語言、跟司機、導遊、旅館阿嬤學來的很少的蒙古話、英文(英文主要是跟會英文的導遊、背包旅館的人及外國人旅伴溝通)
旅遊乃是一種機緣:各懷心思的三個人,有對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嚮往,有蒙古只是碰巧我想去到全世界的野望,也有人試圖在旅途中尋找一些人生問題的答案。
媽媽怎麼說:「好啊,去啊。」「是喔...(沉默)」
食:都是澱粉與肉,還有優格。齁咻(音譯)是像台灣小攤豬肉餡餅的炸牛肉餅、粗粉(音譯)是馬鈴薯肉炒乾乾的麵、家常牛肉清湯麵、叫做包子(音譯)的餃子、烤羊肉、俄羅斯式大圓硬麵包、各式各樣的甜麵包、鹹奶茶裡放餃子、加很多美乃滋的小黃瓜沙拉、大肉腸...。優格非常好吃且便宜,奶製冰淇淋也是,魚和雞鴨是非常稀少而昂貴的食物,一顆雞蛋比一大碗又香又濃的優格還貴。導遊說住在內陸的(牧民)小孩,也許有人至今都未吃過蔬菜。馬奶酒放在齊腰大木桶裡發酵,由全家人接力攪拌,喝起來酸淡像無糖氣泡酒加點奶味,亦玲巧涵大喝無事,秋語喝了發燒又吐,病了兩天。
衣:第一次當背包客,真的是花枝招展,出國選美...
巧涵畫的蒙古遠征隊 (左起:闕巧涵本人、巧涵的蒙古朋友兼導遊、陳秋語、 司機大哥、坐在地上的謝愛昀的朋友、劉亦玲、謝愛昀) |
住:在台灣先預訂了三日的背包旅館,一晚五美金一間八床上下舖那種(劉亦玲在此認識了一對日本嬉皮情侶,他們已經在世界流浪了兩年半,五天後將前往芬蘭),之後就是在附近胡亂找的蒙古旅館,還滿乾淨只是水龍頭冷熱水顛倒邊,老闆娘是風韻猶存的阿嬤,全程用筆(畫圖)和比手畫腳溝通,我們都好喜歡他,如果出蒙古旅遊書一定五星推薦!吉普車旅程中的住宿都是司機找的,小鎮的旅館或出租蒙古包,有一晚真的去住了牧民的家,承蒙款待。
行:從坐豪華有臥舖的火車到蒙古開始,就是不斷坐車的旅程,北京直達烏蘭巴托的跨國火車要價六千七百台幣,回程沒有冷氣只要三千。外國人禁止在蒙古開車,所以要到首都以外的地方都得雇司機,又一路顛簸,沒有吉普車是跑不動的。烏蘭巴托路上一招,是不是開業計程車都有可能停下來載你,可以講價。市區交通混亂蔚為奇觀,我們招到的計程車還陷在垂直十字車陣中轉彎,台灣真的不算什麼。
天:首都白天艷陽毒辣、晚上涼爽,北方湖區白天不熱、晚上超冷像在阿里山上露營,一進蒙古包就得先生火,睡前再加一次柴火,還是無法溫暖到天明...,南方戈壁就是沙漠,白天高溫四十度以上,晚上舒爽。整體而言都很乾,與台灣的濕熱和濕冷全然不同的感覺,鼻子裡會有血塊。
地:城市到處都在興建,小鎮倒有種原始感,就是幾戶人圈地為家,整鎮一間雜貨店、一間飯館、一間旅館、一個小酒吧那樣;更多的是開車好幾哩才看到一個蒙古包的草原、戈壁沒有盡頭的沙漠,在杳絕人煙的地方卻有巨大敖包,蒙古司機會鳴喇叭三聲代替轉圈表示尊敬、祈求平安。
在被司機視為愛駒的車身上畫畫 |
人:首都的人長相和打扮都帶著韓味,流行的穿著女生是(俗)艷很辣細高跟,男生就嘻哈男孩,幾乎沒有中性地帶。老人會穿蒙古袍在街上走,通常由年輕人攙扶;不知道是不是俄羅斯的影響,男女都愛戴帽。蒙古人很愛乾淨,第一段旅程的司機視他的車如愛駒,不在車上吃有味道的東西,隨時打掃外,還不讓我們就著窗戶玻璃上的積沙塗鴉(因為沙粒會刮傷玻璃),顛簸時也不能開窗(玻璃會震壞),感人的故事是,有天行經荒野,他把吃了一口的餅乾拋向窗外,因為那是去年夏天他的愛車爆胎的地點(那是沒有任何路標的車輪走出來的小道上)。
草原和戈壁上的牧民就是一家人一個蒙古包,一輛重機,一群牛羊、幾匹馬、幾匹駱駝,駱駝用於遊牧搬遷;夏天游牧、冬天定點圈養,大家非常愛惜物資,孩子夏天在家幫忙勞作,冬天上學,我們的導遊(大學英文老師,暑假兼差當導遊)說如果牧民的孩子想去市鎮上學,政府會補助學費和住校費用,只是就得小小離家了。戈壁旅程中借宿的蒙古包主人阿嬤,獨自住在只有經緯度為標示的荒漠裡二十年,他的女兒一個嫁到烏蘭巴托,一個嫁到愛爾蘭(不過兒子住附近)。
動物:牛、山羊、綿羊、馬、犛牛、駱駝、狗都很壯似狼,貓很少,愛貓的人好像也很少...
番外篇:秋語和亦玲去戈壁時,巧涵獨自待在烏蘭巴托體驗蒙古人的日常生活,於是某天清晨她在旅館外散步時,被穿皮衣緊身褲的年輕醉漢紈褲子弟搭訕,巧涵不理,腦羞的醉漢竟一把搶走巧涵的錢包,拉扯間還花拳繡腿打了巧涵肚子一拳,可是根本不痛,醉漢開始奔跑,巧涵甩掉夾拖猛追,迅速搶回了錢包,再回頭找拖鞋時拖鞋已經被冷眼旁觀街友撿走了...。巧涵還交了一個蒙古朋友,是在旅館打工的女孩,女孩招待三人到郊區的家(即使坐公車也很遠)吃晚餐,他們用家常但豐盛的黃瓜火腿拼盤、奶茶湯餃、芬達招待,媽媽去旅館上夜班,姐姐已經生小孩但是住家裡,爸爸一直躺著看電視。
歸鄉後:好想再去很多地方!
本格背包精神的探險
謝愛昀和他的朋友
地點:蒙古國。
烏蘭巴托、烏藍、特爾及公園、嘎爾左特河、哈喇和林、車車、庫蘇股勒、特爾金白湖、木倫、庫蘇古勒湖、色楞格河、布爾根布、爾登特。
時間:6/30~7/23,6/27才結束期末,隔天她就飛回馬來西亞,再隔一天她就出發了,旅程共24天。
語言:蒙古語。除了旅遊業者,基本上蒙古人不會說英文,溝通上有相當程度的障礙。即便如此,為了跟英文不錯的嚮導溝通,愛昀幾乎把她這輩子所有的英文都講完了。
旅遊乃是一種機緣:就想去。獨自一個人從馬來西亞出發搭六小時的飛機直接到達北京,在北京待了幾天之後她的朋友才來跟他會合。之後在北京車站巧遇秋語他們,闊大成為像魔戒遠征隊一樣編制的團體。
媽媽怎麼說:媽媽會答應完全是因為騙媽媽說是跟學校老師一起去
食:不論是大陸還是蒙古,食物普遍都很油。北京的棍餅,在中間有夾層的餅皮中灌入蛋汁,再下去煎,材料和蛋餅差不多,但組合方法不同,十分奇妙。烏蘭巴托的餐廳多元,只要是有店面看起來相當高檔的餐廳,其實都很便宜,俄國菜一頓相當大約台幣兩百,主菜是肉排,印象深刻的是黑咖啡和黑面包加上爽口不膩的很肥的牛油。韓國菜比台灣平價又做得比台灣精緻。
在牧民家吃了一種炒麵皮的東西,是用一大塊麵皮卷成棍狀,然後在將棍狀物切片,就會得到許多粗細不一的麵條了,加入紅蘿蔔絲馬鈴薯和肉和很多的油去炒。秋雨她們十分喜愛的蒙古沙拉,據愛昀表示「這種味道我在馬來西亞也吃過!」。水煮蛋聽起來其實是很普通的東西,特別的在於這是大清早路邊攤在賣的,專賣水煮蛋還附鹽巴。
衣:愛昀只帶了一雙運動涼鞋,登山用品店的那種,冷的時候就加襪子,t恤上衣牛仔長褲和保暖外套,整體來說衣著樸素以安全實用為主。
住:雖然備齊了各家旅館的資料,但從沒有「事先預定」這個動作,都是到了當地再看著辦。第一天在北京住的旅館雖然很便宜但又小又擠,而且在地下室,隔天她立刻逃離地底旅社,換到一晚180的旅館。過程中曾被幾間旅館拒絕,大部分房價150以下的旅館都不讓外國人住,理由是護照號碼無法key進電腦裡。
在烏蘭巴托住的旅館是愛昀在國際車廂遇到一位阿姨介紹的,阿姨在當地的學校教中文,一家都是在蒙古國住很久的中國人,熱心的阿姨不但幫他們找了住宿(兩人房)和第一二天去郊外玩的司機,還請他們到家裡吃飯。中國阿姨介紹的旅館就是秋語等人十分推薦的那家。郊區住宿由於取水不易,經常兩三天洗一次澡,尤其詳情請參照同床異夢三人行。
行:去北京車站買票的時候巧遇秋語一行人,兩組人馬都搭了國際列車維多利亞號到烏蘭巴托,秋雨他們坐的是有冷氣的豪華國際車廂,國際線跟國內線的車箱品質有著天壤之別,國際線車廂與國內線車廂價差將近五倍,愛昀為省錢搭國內線,等到了二連浩特(邊境城市)再補票換到國際車廂,由於國內線車廂沒有冷氣的關係,車廂有如烤箱,搞得他們滿臉灰塵,幸好有北京買的甜瓜當車廂裡的天然芳香劑。
天:早晚溫差大。白天穿掉嘎吃西瓜,晚上裹大外套。
地:蒙古的湖大的跟海一樣。看不到邊際。鄉下小鎮通常蓋得很整齊,有彩色的屋頂。城市景觀卻很破敗,不是好像蓋到一半沒蓋完的房子,就是好像拆到一半沒拆完的房子,而且都蒙了一層灰。
人:蒙古人對於收禮物這件事很坦然,不像中國人會推推拉拉不好意思,他們通常欣然的伸出雙手接受禮物或好處。蒙古男子態度都很大方,但女性就不一定。旅行中遇到許多好人,但奇怪的人也不少,火車上最驚悚的就是扒手了,尤其你意外的與他四目相交。當愛昀背著大包包與同伴走在火車走道上,她感覺有人在拉他,很輕微有如衣腳被拉扯,轉頭一看,一個年輕男子正在拉開她包包上的拉鍊,男子見東窗事發,露出一抹詭譎的笑容,假裝沒事的離開,讓愛昀氣炸了。
曾經有個晚上,在北方的一個小鎮,他們躲在旅館裡不敢出來,因為到處充斥著酒鬼的鬥毆和吵鬧,司機勸他們「不要出去也不要說中文」。近年,外蒙古冒起一批新納粹主義分子,尤其針對中國,大部分的蒙古人不喜歡中國人,說自己是從中國來的,可能會遭來殺身之禍,但表明是台灣人沒有關係。
動物:蒙古包附近沒什麼蚊子,蒼蠅之類的蟲子倒是很多。一路上除了牛羊馬之外還看到了鹿和犛牛。
番外篇:在蒙古幫司機大哥慶祝生日,竟然買了蘿蔔口味的生日蛋糕,出乎意料的好吃。
歸鄉後:在跟愛昀聊天的時候,原本是我要問的「你還想再去嗎?」這句話,她竟然先說了「真的好想回去蒙古。」
廟門上老鼠造型的門把 愛昀提供 |
偷偷跑去內蒙古散步
宋艾凌和她的朋友
地點:中國境內的內蒙古。
呼和浩特、希拉穆仁、響沙灣、海拉爾、呼倫貝爾、額爾古納、恩和、室韋、七卡、莫耳道嘎國家森林公園、呼倫湖、滿州里。
時間:7/20~8/3,兩個禮拜
語言:中文,呼和浩特除了蒙古話之外還有兩種方言,東北呼倫貝爾除了方言之外,邊境城市俄語也很流通,看得到俄語電視台
旅行乃是一種機緣:我們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句話荼毒很深啊。
媽媽怎麼說:雖然已經騙他們是跟團的了….還是一句「危險啊!去那裡幹嘛!」,目前為止家長還是不知道事情的真相。
食:在內蒙古以台灣小吃店的價位點到一桌合菜是很尋常的事。在呼和浩特吃了「莜面」,發音ㄧㄡˊㄇㄧㄢˋ,是用「莜麥」(一種北方的麥類,陰山上種很多)做成的麥粉製作成各式麵皮類食物,色灰白,依造型區分有「莜面餘餘」「 莜面飩飩」「 莜面窩窩」三種,用蒸的,附上兩碗冷熱不同的醬料,醬料裡有番茄蔥香菜等等,是酸的口味,用筷子夾起你要的餘餘飩飩或窩窩,泡入醬料裡拿起來,就可以吃了。呼和浩特的食物口味普遍都重鹹,牛肉麵的湯基本上無法入口,但麵條很優秀。香菜是桌上常客,羊肉很便宜,外型是腸子內容物羊血的「血腸」是此行吃到最詭異的食物。東北的俄羅斯族手工製作的藍莓醬,令人難以忘懷,除了沾麵包我們連饅頭都沾。蒙古人吃的牛排跟羊排,陣仗都很驚人。海拉爾啤酒大麥味濃厚。最奇妙的應該就是俄羅斯族包的水餃,裡頭竟然是碎蛋花和小黃瓜絲!
衣:為了降低搶劫機率,兩個人都穿的很休閒,兩個禮拜都沒洗的牛仔褲和清一色是黑灰白的t恤,殊不知配上名牌運動鞋反而更像觀光客。唯一比較失策的就是缺少一件冬天禦寒外套。
住:在呼和浩特前兩天的住宿是在台灣從「攜遊網」上定的悅嘉商務旅館,但覺得太貴(其實就跟台灣民宿差不多),經由第二天在車站認識的蒙古人劉大哥介紹,找到了一家人民幣68塊的房間,之後的七天都住這裡。過程中曾經被另一家旅館拒絕,理由是台胞證上的號碼key不進電腦系統裡,老闆娘甚至不曉得台胞證為何物,就算劉大哥費盡唇舌也沒有用,此遭遇與愛昀在北京的經驗有異曲同工之妙。呼倫貝爾除了第一晚住海拉爾市的情色旅館和某天在邊境室韋住到黑店之外,其他夜晚都住在一個叫做「恩和」的俄羅斯族小鎮,那間家庭旅館是司機的丈母娘開的,養了好大一隻聖柏那犬,每天都準備中西式三餐,每天回去都像回家一樣。
行:台北—香港-北京—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呼倫貝爾,呼倫貝爾-北京-香港-台北 à飛機
呼和浩特市區搭公車或計程車,去郊外找司機(劉大哥),他的車是灰撲撲的白色麵包車,車燈還壞了。其中有一天跟了散客團去沙漠,坐45人大巴士。在東北包了司機,司機大哥開的是很新的紅色轎車,每開到河邊他就停下來洗車,寶貝得不得了。
天:呼和浩特乾熱,基本上汗很少臉也不出油,白天空氣品質不佳,夜晚涼爽,滿天星辰而且月亮很亮。呼倫貝爾白天涼爽,晚上很冷,其中有兩天氣溫驟降,而且下著雨,我們把包包裡所有的t恤穿上還是冷,晚上九點多才日落,但三點多就日出了。
地:呼和浩特市區總是風塵僕僕,我們住的回民區房子建法統一,顏色大黃大綠,多是圓拱屋頂,而且電影院五點就關了。郊外的草原沙漠化嚴重,跟剃過剛長出來的腋毛很像。呼倫貝爾大草原就很不一樣,驚人的壯麗,每張照片都可以拿來當電腦桌面!東北的恩和好像安徒生童話裡的小村莊,房子都是木屋,馬在你身邊走,洗澡的時候牛在窗子邊看你,一切美得很不真實。
![]() |
呼倫貝爾的草 |
動物:牛馬羊。騎馬騎到牛仔褲都破了。呼倫貝爾的狗都大隻,而且很漂亮,牠們通常負責趕馬趕羊。
番外篇:離開呼市的前一晚,大街上有個旅行社的老闆跟我們拉生意,看到劉大哥的名片,直指他是黑道並說我們被騙了。我們相信劉大哥只是因為他對我們很好,但面對這種指控我實在想不出有什麼可以反駁的證據。回到台灣發現劉大哥給的聯絡地址很可疑,只有什麼區什麼大樓,門牌號碼沒有交代,到底會寄到哪裡呢?
歸鄉後:嚴重的水土不服,兩個人都拉了十幾天的肚子,在那段常常跑廁所的日子裡,基於這種理由,一直很想回去蒙古。
慈悲為懷是初衷
高樹邦和他的兩個朋友
地點:蒙古國(所謂外蒙古)
時間:2010/8/12~20 十天
語言:蒙古話。雖然英文不是挺好,但有身為英文老師的朋友作陣,所以溝通順利,況且蒙古人的英文也沒好到哪裡。
旅行乃是一種機緣:因為從小就認識的好朋友要去蒙古探望她領養的小孩,所以是由世界展望會派的嚮導司機帶領的自助行。
媽媽怎麼說:媽媽沒說什麼
食:蒙古人吃什麼我們就跟著吃什麼。很家常的羊肉飯是用大鍋煮的羊肉片淋在白飯上,類似燴飯,吃完整天身上都散發著羊騷味。
衣:就穿的跟台灣一樣啊。
住:世界展望會幫他們安排好住宿。第二三天的晚上住鄉下的蒙古包,不是牧民的家,而是專門給觀光客住的蒙古包。其他幾天都住烏蘭巴托市區的旅館。
行:他們從台北出發在韓國仁川機場轉機,然後到烏蘭巴托。在當地的代步工具是吉普車。
天:天氣好冷喔,還買了毛衣圍巾當紀念品。
地:蒙古是個貧富差距很大的國家。烏蘭巴托市區高級跑車滿街跑,常常可以看到打扮新潮的年輕男女,但去鄉下探望小孩的行程中,見到所謂的貧窮。世界展望會在當地建了一個社區,裡面有學校住家等,朋友領養的小孩就在那裡唸小學,由於小孩的爸媽四處遊牧,所以學校都附宿舍讓學生住。校區的籬笆是用廢電暖器接起來的,電腦教室裡的電腦是奇奇怪怪的舊中國製配件拼裝的,學校的英文老師見到他們竟沒有辦法用英文溝通,雖然遊牧的生活很需要手機,但手機卻不普及…..,這些驚人事實都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衝擊,而十分看不慣烏蘭巴托有錢人的態度。
人:蒙古的富有和貧窮,他們兩種都遇到了。探望完小孩,剩下的幾天就是以烏蘭巴托為據點的自由行,他們到郵局取得嚮導的資訊,認識了一位在美國留學的年輕導遊,沒比高樹邦大幾歲,他暑假回家閑著沒事,所以跑來當導遊打打工,據高樹邦說,他吹噓家裡十分有錢,如果可能的話下次他們去找他,也許會是直升機接送的那種。他們住烏蘭巴托的旅館領班也是個年輕人,大約三十出頭,是個很有願景的蒙古青年,覺得自己這一代即將成為蒙古的新棟樑,所以抱持偉大的情懷熱血打拚著。
動物:騎馬
番外篇:他們約那位有錢的導遊去吃飯,導遊竟然放他們鴿子,回到台灣後,高樹邦發現這個蒙古紈褲子弟居然加了他的facebook。
歸鄉後:回台灣之後就立刻開始工作了,行程接得緊。
馬奶酒
關於馬奶酒的味道眾說紛紜,
胡瑞真:在牧民家喝到的馬奶酒甜甜香香的奶味很重,不像酒倒像奶,透明偏白
謝愛昀:蒙古人將馬奶倒在一個藍色工業用塑膠桶裡,用杵拚命的搗,不需要搗太久,就是馬奶酒了,以這種方式製作自然無法判斷酒精度數,喝起來酸酸的,有奶香,沒有人醉,只是秋語他們喝完卻拉肚子,也許是那個塑膠桶不乾淨?
宋艾凌:蒙古人說名產店賣的馬奶酒是騙人的,我們不聽勸最後還是買了幾瓶回台灣,聞起來都是奶的香甜,無色透明,酒精濃度直逼高粱,那酒精之烈,不加點冰塊或水難以入口,喝了胃都暖了,半點都不酸,該不會就是假的?
高樹邦:我們的嚮導很喜歡喝一種像是酸馬奶的東西,可是那個馬奶就是牧民擠好之後直接倒在桶裡放到發酵,看起來好恐怖啊!怕喝了就拉肚子所以沒喝。那個真的就是馬奶酒嗎?
到底傳說中的馬奶酒是什麼樣子,經過上網查詢的結果是這樣的….
馬奶酒顧名思義是以馬奶製作的酒
以維基百科上來說.:馬奶酒,奶酒之一。 以鮮馬奶為原料在一種叫做“薩巴”的馬皮容器種釀製的低度酒。 在13世紀由韃靼人發明。 最早是用鮮馬奶與酵母釀製,也可用牛奶,但要在奶中加糖以促進發酵。 最高級是黑馬奶,有蒙古部落哈剌赤擅長製作。
相較於維基,百度百科的資料就齊全多了,勤勞的蒙古族婦女將馬奶收貯於皮囊中,掛在向陽處,用一根特製的木棍每日攪拌數次,使馬奶逐漸發酵變酸。數日後便乳脂分離, 當馬奶變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時,即發酵成為馬奶酒。(據說最早是由於牧民在遠行或遷徙時,為防飢渴,常把鮮奶裝在皮囊中隨身攜帶而產生。)
當你踏上草原,走進蒙古包後,熱情好客的蒙古人便會將美酒斟在銀碗或金杯中,託在長長的哈達上(哈達是蒙古人民藏族人民作為禮儀用的絲織品,以白色為多,是社交活動中的必備品。),唱起動人的敬酒歌,款待遠方的貴客,以表達自己的誠摯之情。 這時,客人理應隨即接住酒,然後能飲則飲,不能飲品嚐少許,便可將酒歸還主人。若是推推讓讓,拉拉扯扯,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瞧不起主人,不願以誠相見等等。我們當中只有胡瑞真有「獻哈達」的待遇,而以上這些原因,想必就是胡瑞真一行人不敢不喝酒的原故。
然而隨著科學的發達,生活的繁榮,蒙古人釀製馬奶酒的工藝日益精湛完善,現代的蒙古人已經不再用那麼古老的方式製酒。製酒方式多元族繁不及備載,我看了也不是很明白,在此略過。馬奶酒一般呈「半透明狀」,酒精含量比較低,“其色類白葡萄酒”,“味似融甘露,香疑釀醴泉”。喝起來口感圓潤、滑膩、酸甜、奶味芬芳,酒精含量只有1.5到3度,而且性溫,具有驅寒、活血、舒筋、健胃等功效。
根據以上資訊,宋艾凌在土產店買的馬奶酒相當可疑,不但色香味不符合,酒精濃度也過高,而原料標示上的「馬奶香精」更是透露了「假貨」的訊息。
除此之外,馬奶酒對人體有正面的功效,網友「漂阿漂的冰山」的部落格「眼睛視力和馬奶酒和珍珠」(http://blog.udn.com/hsueh1951/3650019)這篇文章中提到:緯來日本臺曾經播出過一段記錄影片,是在蒙古大草原記錄蒙古族人的視力表現。……在第一次的視力測試中,那位蒙古族人的視力并沒有能夠打破日本電視臺的前期記錄,但是他沒有認輸而是回去了他的蒙古包,在喝了一大碗的馬奶酒之後所繼續進行的測試中,他給出了驚人的7.0離開視力表,他也成功的模仿了遠在幾公里外的人的肢體動作。……馬奶酒,既然是酒就必然的含有酒精,而酒精恰好是讓視力模糊的玩意,而家釀的馬奶酒的酒精含量極低,所以必定是馬奶酒中的其他成份,隨著血液的循環而促進了視力的表現。能夠因為血液循環而促進視力的,應該是眼睛的視網膜、感光細胞,以及視神經及腦袋裡的成像中樞,藉由血液提供了他們必須的特定成份,而這些成份能立即促進這些細胞的活力,因而提升了視力的表現。在對於馬奶酒的成份檢視中,它所含的胺基酸應該是促進視力的關鍵:在這些胺基酸中,異白胺酸、白胺酸、苯丙胺酸、纈胺酸都是和神經記憶等有關的。
內外蒙古W.C.談
浪漫的的茅廁隨處都是,路途上沒有村落的地方,或在整個星空夜色籠罩下,獨自在草原上解便...
外蒙古人居家的廁所通常不擺設在住的房子內,巧涵的蒙古朋友出了市中心的家幾乎都用茅坑.,旅館小姐家雖然小,但有一二倍大的戶外空間,作堆柴茅坑停車等等用途。
那達慕大會上的臨時公廁 |
內蒙古亦有提供兩人相伴的衛生間,怕鬼的小女生最需要這種,蹲式茅坑兩兩 並排成一間,無論是在郊外或者市區住家都可見到,就怕一個人解放太寂寞。(見插圖)
景觀台般的茅廁也經常見到,尤其是在草原上,除了浪漫的隨地解決之外,也有簡便的茅坑設施,好比那達慕大會的臨時公廁與草原旅遊區的廁所,只護著你害羞的部位,方便你眺望壯麗的風景。(見照片)
櫥窗女郎式的廁所類似大陸落後地區的公廁,女性限定,隔間只遮到下半身,排排蹲排排站,眾目睽睽下想要隱私,門兒都沒有。(見插圖)
根據我們這趟旅途的經驗,無論是外蒙或內蒙,台灣人在當地稀有程度就像蒙古人吃不到的海鮮一樣。普遍來說內外蒙都算是純樸的地方,唯在治安方面內蒙比外蒙好多了。自助行的部份,聯經出版的背包客聖經Lonely Planet系列書籍有出「蒙古」,但並沒有出「內蒙古」,內蒙古方面難找到有系統的介紹,「背包客棧」、網友的遊記都比任何官方的來源清楚實際。財團法人之類的基金會如世界展望會與自助旅行協會相比,資料較為豐富,諮詢的空間更多。「內政部蒙藏委員會」提供的資訊偏向兩岸交流、計畫補助等等,除了定期舉辦青年交流團之外,功能與自助旅遊扯不上什麼關係。